最早的墨,不是用來書寫,而是用於繪畫。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史前社會遺址中,不但出土過用紅、白、褐、黑顏料繪製的彩陶,還發現過不少天然礦物顏料遺物。這些顏料呈塊狀、粉末狀、錠條狀。在繪畫時,研磨成顏料漿,已比較方便。除了天然礦物顏料外,植物性的木炭也可以作為黑色的墨顏料。1982年在甘肅大地灣史前遺址中發現的大型房屋地面繪畫,就可能是用炭墨作為顏料繪製的。
商周時期墨的實物,目前還沒有發現。但《禮記》“繩墨誠陳”等記載,說明木工校正木料的曲直已經使用了墨。另外,當時還有墨刑,就是用刀刺刻面部,再塗上墨色。《左傳》還記述道:“鄭之美者,粉白黛黑,不知者以為神仙。”但這些都還不是人工墨,而是天然礦物原料。使用時,要用研石將墨或顏料研成粉末狀,和之以水,也就是《莊子》講的“舐筆和墨”。再從考古發現看,這時使用朱書或墨書來作陶文、玉石、龜甲文字等,已不鮮見。還有很多帛畫、繒書、漆畫、壁畫等,也都是用墨或彩墨施繪的。
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發現的墨塊,是已知最早的實物人工墨。圓柱形,墨色純黑、質地細膩,易於研磨。同出的研石和研棒上也留有墨蹟。這種墨取燃燒後的植物煙粉,加入膠質以及其他輔料如麝香、冰片、金箔等製成。比之於後世的墨,已經是相當地接近了。
早期人工墨,以漢代初期為代表,不過還沒有比較固定的形制,丸粒狀、塊狀、瓜子狀均有。手工製作,與後世相比還比較粗陋。一般較短,不超過3釐米,尚不便於用手執之研磨。進入東漢以後,情況開始發生變化,出現了模制的墨錠,墨質堅實,形制規則,尺寸增大,已經可以用手直接執之研磨。
總結漢代以前墨的發展過程,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階段為先秦時期,是使用天然礦物或植物為顏料的階段,墨色多樣,黑色還沒有獨佔成一,使用時必須用研石或研棒研磨;第二階段為秦代到西漢時期,已經出現了人工墨,但形制不統一,形體較小,尚不足以手執研磨,需要輔以研石和研棒;第三階段為東漢時期,進入了模制墨的階段,製作精緻,形體趨於固定,體量增大。研棒之類用具漸被淘汰,直接研於硯上即可發墨。在材料上,也真正進入了許慎《說文》所說的“墨者,黑也,松煙所成土也”的松煙墨時期。 古墨的收藏,在中國古代曾經受到民間特別是宮廷的重視,這使得後人得以管窺古代制墨的發展過程。但在現存清代宮廷舊藏的數萬件古墨中,已很難再看到唐宋時代的作品,更不要說漢代及其以前的了。所以,對發生期的墨的研究,僅僅依靠傳世品和文獻記載的隻言片語,是無法窮究其源的。而考古學發現在這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,卻是未可限量。圖為陝西史前遺址出土的墨塊、研及研棒。 |